他们终将成为我们

本文系浙江大学“同一片蓝天,同一个梦想”志愿者支教活动总结

  在前去民工子弟家里辅导其功课前,我本有一千种设想,可是到他家后发现没有一种相符合。小朋友和他父亲、姐姐租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出租屋里(其实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小阁楼)。小朋友十分懂事,主动下楼去搬桌椅。他幼小的身躯还没有那张折叠的桌子高,从一楼到顶楼,很陡的楼梯上他一步也没有休息;我多次上前拿过桌子,他坚持要自己来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!
  可以说,之前从电视、报纸、网络让我对民工子弟有所了解,可是这一次却是第一次和他们走得那么近,让我感慨万千。如今,再次细读上海当年那篇高考满分作文《他们》,我又有了别样的感受。在进一步的接触中,我感受到了《他们》中所描绘的那个属于“他们”的梦想。他们有着各种美丽的梦想,他们和杭州本地的孩子一样喜欢喜羊羊,他们有着同样的笑脸!他们和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喜爱玩耍,会边写“无趣”的作业边和我描述等会儿要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游戏。
  但同时,他们也有困惑:为什么他们不能在这里参加中考、高考?为什么他们的爸爸妈妈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工作——一个在杭州,一个在北京?他们像是想我抛出这些问题,期待我给他们解答;又像是对整个社会抛出了一连串的问号,我们能解答吗?我想,只要每个人都来关注他们,答案是“能”的。
  他们对这个美丽的城市没有归属感,因为他们的家乡在江西、在安徽、在…… 他们总是存在某种自卑感,谈及一些事,他们总是喜欢用这样的句式:“他们…… 我们……”他们也带给我很大的震撼:之前说的那位小朋友的懂事,他们对自己的成长有比同龄人更深刻的思考(我在寒假和同时三四年级的表弟接触过)。等他们反问我:你有什么梦想时,我尴尬了——我思考过,又似乎没有。说出来,他们会不会嘲笑我不切实际?我敢去追求我的梦想吗?
  从小朋友所的住的那个民工们聚居的社区走出来,外面艳阳高照,温暖的阳光下等公交车,看到一位与那位小朋友同龄的小朋友穿得酷酷的,手上捧个 iPad,耳朵上戴着耳机,边上他妈妈不停责备:叫你快点下楼……
  “他们”和“我们”的距离也许还是很远,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,我一个人的力量也许连实现这个小朋友的梦想都是杯水车薪。但我相信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,正如《他们》所说,他们终将成为我们!